2024.08.25
禪修
讀給您聽

靈鷲山歐陸禪修行 靈性生態「心」觀點

2024年夏天,靈鷲山尼泊爾密勒日巴國際禪修中心指導法師廣純法師、寶本法師與聞晰法師等人,踏上歐陸土地教授禪法。11天的行程中,從德國到奧地利,近70位學員遍及各行各業,有人是修行多年的老參,也有的是為了探索神秘的東方禪修而來,他們遠離塵囂,在鳥語花香、山林為伴的小鎮修道院中,用功修行,將禪貫穿於日常生活,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開示學員靈性生態的意涵,也說明禪修的目的是找回本來面目。他說,靈性就是生態,生態就是靈性,一切生態都是靈性所展現,彼此是一體兩面。所有的物質都是有靈性的,因為DNA不同,呈現多元物種的型態。
 
人類能夠思考、改變生活;大自然供給各種養分讓物種存續,維持生態平衡,每個物種在靈性的平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各自的功能。當我們以靈性的視角看生態,就可以看到萬物彼此緊密的連結,要用平等的夥伴關係去對待生態,從而尊重、保護、愛護它。
 
以四步驟不斷練習  達到「歇」的目的
 
禪修就是回到最原始的自己「本來面目」,它是本來就俱足的,但因為我們生活常常處於忙碌的狀態,無法察覺到它。所以要透過四個步驟,不斷地練習,達到歇的目的,從而照見本來面目。
 
廣純法師於此行開示講「九住心」。法師說,居士們已追隨師父(心道法師)多年,希望他們在長遠的修行路上,有方向可依循,所以以九住心為開示為內容,九住心講的是心的細膩度,也是禪修由淺入深的順序。
 
法師說,心有很多妄想,像猴子亂跑。安住在覺性上,妄念就會減少,持續禪修,就能不起妄想,讓心找到安住的地方。法師在台灣帶領禪修多年,觀察台灣的居士禪修著重方法、步驟;歐陸行者禪修則熱衷於內在的探索。
 
聞晰法師表示,雖然來到陌生的國度,但不少學員都是師父的弟子,也有多年的禪修,所以很快融入。在當地看到學員們很珍惜禪修的機緣,尤其是奧地利弟子禪修,香次安排得很緊湊,休息時間很短、很精進,這也是圓滿的重要因素之一。
 
法師接著說,靈鷲山尼泊爾的志業也開始推廣禪修,當地本就是佛教聖地,很多居民及到尼泊爾找尋內在自我的國外訪客,對禪修有興趣,聖地的加持,加上密勒日巴禪修中心靜謐的環境,俱足清淨磁場,讓修行者減少障礙、更專注禪修,這次來到歐陸,也讓他有機會學習如何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推廣禪修。
 
談「心」,是宗教的共通性
 
在奧地利,參訪了一處1000多年來,從未間斷過修行的Stift Reichersberg修道院,以及德國本篤禪修中心Benediktushof,寧靜的力量深深觸動了聞晰法師,讓他印象深刻。從修行者們交流彼此的日常生活、修行方式,誦經跟勞作幾乎是大家共同的作息,他也發現,談「心」,是宗教的共通性。正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所言:「百千法門,同歸方寸」,不同宗教雖有各自的修行法門,但最後還是殊途同歸,在「心」上用功。
 
此行禪修之旅,大家也把握機會參觀教堂,展示的《聖本尼蒂語錄》說:心的耳朵想要沈默和聆聽,尋找寧靜;晚課後打板偈子的內容則是:發自內心我告訴你們,重要的唯有生死。一切都會過去,此刻不會停留。要清楚了知,莫含糊,別忘記。
 
顯見無論是東方或西方,修行的本質是一樣:追尋內心的寧靜,專注當下。解關時,學員們在教堂內,唱平安之歌,透過簡單的肢體動作、純粹的唱誦,表現出對天、地、大自然以及對自己的愛!
 
11天的禪修不只有來自台灣的法師們教授禪修課程,追隨心道法師多年的Christoph Singer及Maria Habito,分別在奧地利及德國扮演引領者的角色。師父也稱讚Christoph Singer禪修修得很扎實,對學員們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不間斷地練習,大家一定會持續精進。

學習師父禪修8年餘的Christoph Singer告訴學員,要反覆問自己:「什麼讓我們安住?什麼讓我們散心?」持續不斷地練習禪修,「我」會消失。最終,一種合一的感受會出現,本來面目就可以顯現出來,大家要對禪修方法有全然的信心。
 
簡單、寬容、同理心是最珍貴的寶藏
 
Christoph Singer說,簡單、寬容、同理心是最珍貴的寶藏。行動和思維簡單,就會回到本源。對自己寬容、有同理心,就會與所有生靈和諧一致。他並提醒大家,禪修時若失去專注,心就會散亂,要回到呼吸,透過思考無法觸及我們自性的奧秘。Maria Habito說,當我們停止禪修,心就會回到原來散亂的狀態,因此要透過團體,凝聚力量,持續地一起共修、精進。
 
一位13世紀的日本學者曾記錄過很多聖人成道的故事,他寫道:當佛陀看到晨星,悟道那一刻,方知萬物一體。師父談的靈性生態,正是來自佛陀的體認,萬物互相聯繫、交織在一起,不能獨立存在的。當我們體認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善待世間萬物。

學員們因為找對方法、因為堅持,11天的禪修宛如一場豐盛的心靈饗宴。究其本源,就是在心上下了功夫,當回到本來面目,便領悟到萬物皆源自靈性本來,都是生命共同體,也會因而更善待萬物,以愛護生態和行善來豐盈生命。
 
文/張育寧
圖/密勒日巴禪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