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
分享
讀給您聽

相信的模樣

tittot琉園與靈鷲山佛教團數年前即結緣,2012年宗博館館慶典禮上,舉辦的「一句祝福一聲磬」敲磬祈福儀式,心道法師與各宗教領袖們於典禮儀式中所敲的磬正是出自tittot琉園之手,同年11月並於館中展覽七件饒富意義的琉璃磬,除了取諧音「慶典」的慶祝意義外,也傳達一種儀式化的體驗,每一聲磬音,帶著點化、淨化心靈的作用,同時也為每一日注入新的開始。 由青年藝術家蔣晟於2013年成立的「蔣家班」雕塑工作室,今年與tittot琉園合作「相信的模樣——琉璃佛造像展」。中學時受母親的影響,接觸佛教,大二時為蘇州永福寺修復佛手,開啟了與佛像的接觸。 琉璃,在一般人眼中是賞玩的藝術品,佛像,在信眾心目中是菩薩具象的呈現,帶有神聖、不可褻瀆的色彩,蔣晟24歲皈依,是佛教徒也是藝術家,而這次與琉園合作的琉璃佛造像展,宗教與藝術的界線,如何拿捏,且聽他娓娓道來。 「佛像雕刻看似一項很古老的藝術創作,然而它卻打破了時間的觀念,可以用很未來的元素去呈現,佛教有很多經典的故事需要透過想像力、透過適當的材質,去直觀的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受訪過程中,蔣晟提到自己大膽嘗試非傳統雕刻素材的緣由。 以釋迦牟尼佛誕生時的嬰兒造型為主體的【琉璃太子佛像】,迥異於傳統大家常見釋迦摩尼呈現站姿,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的面貌,琉璃太子佛是以一個嬰兒的樣貌呈現,其大小、造型更是可與手掌貼合,直接感受到琉璃的質地、觸感。蔣晟提到,當他創作琉璃太子佛時,心中所想到的是皇后手捧著嬰兒的情景,一種新生的喜悅與感動,生活中你我都可能接觸到的,最真實的情感。 蔣太太萬一方,雖然不是佛教徒,然而在跟著先生耳濡目染,薰習佛法的過程中,她對宗教與藝術的結合,自有一套見解。「我們有很多朋友原本不是佛教徒,但因為很喜歡這種型態的藝術品而帶回家收藏,也因為喜歡,開始想了解佛像背後的故事、手印的意義……,因而接觸佛教。」 蔣太太舉的例子讓我們看到藝術也可以是佛教走入人們生活中一個很好的媒介,她接著說道,有朋友因為空間陳設的需要因而訂製了一尊粉紅色的佛像,蔣家班在覺得顛覆傳統的同時也接下了這個挑戰,然而作品完成後,佛像與空間可謂融為一體,他們相當滿意這個成果,蔣太太認為,當境界到的時候,是可以不拘泥於形式的。她也認為宗教可以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生活態度,佛像雕塑是眾多呈現方式中的一種,將來他們也有可能創作出代表佛教精神,但未必以佛像面貌呈現的藝術品。 2012年蔣晟在台北信義誠品舉辦《垃圾計畫》個展,將於台灣蒐集到的垃圾整理、清潔後,巧妙地變成可以展售的藝術品,以環保的概念,去延展創作的無限可能。「環保」,更往前探究,是一個節制用度的概念,是一種愛護土地、地球一家的心意。如同藝術家嘗試用各種材料與工法,雕塑心目中的菩薩,心道法師也串聯了學界、宗教、政治界各領域,創建生命和平大學,希冀傳播生命和平的理念到世界,原來,在藝術家與宗教家心中,都有一個讓世界更美好的夢想。 文/張育寧(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