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新春
讀給您聽

新春溫馨話40 難忘開山鐵桶精神

想念靈鷲山農曆春節圍爐火烤橘子嗎?2023癸卯兔年適逢開山40周年,將重現這段大家都很懷念的過往。初一到初五歡迎上山和法師團圓,聆聽法師分享開山點滴,當年提鐵桶從山下一步一腳印送沙、磚塊上山的共同印記,發心護持佛法的努力;學習正念吃炭烤橘子的撇步,清楚專注的覺知,處處是禪機。

提鐵桶上山 一起走過佛行歲月

40年前,靈鷲山荒山一片,沒水沒電,每到天黑,除了遠方漁火點點,天上繁星熠熠,只能點蠟燭照明。開山住持心道法師一面斷食,一面和弟子、委員、護法善信提沙、挑石頭,把山上小殿蓋起來,給護關弟子棲身。

當時車輛上山僅能到達半山腰拱南宮入口的位置,接下來就必須徒步上山,不少信眾全家夏日頂著烈日,一路巔簸險峻,崎嶇難行,常常得氣喘吁吁,揮汗如雨;秋冬常常天雨,山路泥濘,穿著雨衣,冒著寒風細雨,提鐵桶上山。弟子們抱著「鐵桶建聖山」的堅定毅力,一次又一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許多靈鷲人憶起第一次上山,找不到山門、滿身泥濘的朝山、站在大殿前面找大殿、與法師們開心談法,祖師殿前皈依慈愛的心道法師,還有坐禪腳麻聽無聲的點點滴滴,篳路藍縷的開山往事湧上心頭。

當家常存法師說,早期山上非常簡陋,根本沒有什麼地方讓大家坐,於是臨時搭起草棚,有時碰到下雨漏水,碗裡吃的乾麵都變成湯麵。那時一位李師兄來找他,並說「法師啊,你們連個遮風避雨的地方都沒有,好可憐喔﹗我決定捐出善款20萬。」這是他收到的第一筆大善款,非常感動。

珍惜資源 師父與弟子巡山採木耳

恆傳法師表示,開山初期山上物資缺乏,過年前要準備一星期的菜,有一年才大年初一就吃完了,聯絡基隆的林炳榮師兄和蔡木花師姐,夫妻倆將家裡冰箱所有的菜整理好,隔天載著滿車的菜回山,讓他心中充滿感恩。

靈鷲山護法會總會副總會長鄭呂碧雪回憶,心道法師不論外出普照時間多晚,回山之後一定會各處巡巡,一天午後雷雨剛結束,她跟著師父及早期出家的法師腳步巡山,只見師父身手矯健、穿梭林間,只為採摘大雨過後冒出的木耳,並敘述幼年在緬甸游擊隊的生活,教導「這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食物!」大家也依樣跟著做。她對師父感恩惜福、知足敬天的態度,印象深刻。

存錢筒護持 百元募款聚沙成塔

開山初期,從緬甸來的心道法師,感恩台灣養育他,為了報答台灣人民,就有回饋社會的想法,包括:宗教文化園區的規劃、護法會的招集與籌備、無生道場的建設,特別的是當時就發願要蓋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館,與弟子到全球各地虛心請益專業人士,不厭其煩多方徵詢,參訪世界上相關主題博物館及機構,就像《華嚴經》裡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樣地,一點一滴逐漸落實。

「一步一腳印,世界走透透」,經過各界發動百元募款,涓滴累積,博物館順利在2001年開館。許多善信不僅自己省吃儉用,還走入市場募款,就這樣一人100元,讓人見識到螞蟻雄兵的力量。在地的貢寮區真理里里長趙瑞昌,護持山上數十年,從靈鷲山草創時期,家裡就備著2個存錢筒,積少成多,一存滿錢就來捐給靈鷲山,也是令人動容。

常存法師說,早期拓緣是靠一本粉紅色的植慧簿,有位師姐因為不會寫字,她只要跟漁販收100元就劃一條魚,跟賣豆腐的收100元就劃一塊豆腐,委員們不畏艱難,全心全力廣結善緣,真的很令人感佩。

大殿大悲水 老信眾共同記憶

如果說祖師殿是「起家的地方」,開山聖殿就是總本山的大雄寶殿,也是信眾口中的「大殿」,殿內天然的「大悲水」山泉井穴,是許多老信眾共同的記憶,上山一定會帶瓶子或杯子去裝水飲用,夏天喝上一杯暑氣全消;或拿回家送給生病、住院的親朋好友使用,希望藉由佛法的護持,讓眾生獲得平安法喜。

說起大殿內的水,是心道法師當年率眾開山建造大殿時,發現殿後麒麟岩壁天然所流出的泉水清涼甘甜,引入殿內後,每天由常住法師以觀世音菩薩之大悲心精神持誦〈大悲咒〉加持,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悲水」的由來。

同心同願 同行菩薩道

人間觀音行,有我一定行!40年來,護法善信一路齊心共願,共同達成「以愛心成就慈悲,以佛心圓滿智慧,以恆心貫徹願力,以直心普行實踐」使命,推展弘法志業不遺餘力,如今萬緣匯聚,成就聖山福城。

心道法師總是勉勵大家,從零開始,齊心協力,披荊斬棘,抱持「生命服務生命,生命奉獻生命,生命覺悟生命」的精神,一步步地把杳無人跡的荒山,打造成佛子往來不絕的人間淨土。

從祖師殿到華藏海,一石一瓦寫下靈鷲人共同的記憶;從多羅觀音到毘盧觀音的交流,串連靈鷲山與南海觀音道場的一脈相承;從靈鷲山總本山到全球禪修中心的延伸,勾勒聖山計畫的藍圖座標;從世界宗教博物館到生命和平大學,創造「華嚴聖山」無盡圓融,期許更多人共同愛地球,一起投入靈性生態的佛法事業。

文/王蘭英 圖/文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