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0
教育
讀給您聽

佛法的源流(一):佛陀入滅之後的法脈明燈

佛法的源流─佛典最初的結集(sagīti

 

佛教經典經過世代的流傳、翻譯,內容龐大而豐富,源自於佛陀覺悟後,所宣說的教法,但回溯當時,並無文字記載,也無著作,佛陀的弟子也只能用覆誦方式,用記憶保存佛陀所說的內容。所以佛陀最初傳教內容,是透過口頭傳誦方式傳承下來。

 

所謂「結集」(梵文:saṃgīti),有合誦的意思。佛陀住世弘傳教法時期,佛陀弟子每半月就會例行性地聚會誦戒活動。佛陀在世時,多以一種口傳的偈頌方式,重述佛陀所說教法。一直到佛陀入滅後,為了使繼續佛法,僧團於是有了佛典的「結集」,這是採行僧眾「合誦」的方式,由僧眾代表誦出,再經由集體勘驗、審定,共同確認無誤,可說是一種公開審編經典的方式。

 

大迦葉化悲傷為力量,續佛明燈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從波婆國前往拘尸那羅城的途中,遇到一位持曼陀羅花的邪命外道,才得知佛陀已圓寂七日。當時,所有的隨行比丘一聽到佛陀逝世的消息都十分的哀傷。未料,那時有一位晚年才出家的比丘須拔陀羅卻幸災樂禍地說:夠了夠了,你們不需要憂愁,我們終於可以解脫,佛陀在世時對我們的行為有太多約束,現在他已去逝,大家終於可以擺脫佛陀嚴厲的管教和壓迫,從今而後,可以為所欲為,做自己喜歡的事。

 

大迦葉尊者聽到此事,對教團未來的延續感到非常憂心,因為當時有所謂的「六群(惡)比丘」想挑撥、分裂僧團,並詆毀教法。於是大迦葉尊者為了僧團法脈的延續,止住悲傷情緒,決心立即召開佛陀遺教的結集。這就是佛教經典結集最初的因緣。

 

大迦葉回到拘尸那羅城後,對著聚會的比丘大眾提議:「趁著佛陀教導的法與律未衰微未散失之前,應該先合誦(結集)法與律」。而比丘們也附議。此稱為佛教史上的「五百結集」,意思是說有五百位證得大阿羅漢的比丘參加了此次結集。然而,據說大迦葉一開始只選取499位證果的大比丘參與結集。而阿難當時並未證得阿羅漢,所以未能列入。為何參加經典結集的比丘一定得證得阿羅漢果呢?

 

因為當時遴選「五百結集」比丘必須具足五個基本條件:一、能持執一切經藏;二、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三、具六神通;四、要能具有四無礙智,五、第一大比丘,如此才能參加。因為當時經文是透過口傳方式,獲得四無礙智者,所口誦出來才是正確無誤,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四無礙智

 

阿難證果,高升法座

 

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以多聞、記憶第一而得名,他是唯一能記持所有教法,且能夠背誦出來的人,這理當是結集經典的不二人選。只是最初大迦葉尊者並沒有讓阿難參加結集大會,根據《大智度論》,當時大迦葉尊者以天眼觀之,唯有阿難一人煩惱未盡,因此牽著阿難的手,將他請出門外,並告訴阿難:「你應儘快斷盡煩惱,若還有煩惱未除,就不要再來!」說完後,迦葉尊者便關閉了大門。另有一說是為了讓阿難在道業上有所提升,便施以激將法(《報恩論》:「惟阿難未證漏盡。至結集時。迦葉激成之。」)

 

這給阿難一個嚴重自尊打擊,阿難感到十分慚愧,因此痛下決心,發憤圖強,於山林中精進用功。只是心中急著想證果的他,因為太過心切,無法放下妄念和執著,他的心情有些沮喪,但他仍沒有放棄。

 

就在的七日的晚上,阿難在行禪之後,他把一切都放下了,冥思默想,於中夜即開悟,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證得阿羅漢的阿難尊者,再次扣結集窟的大門,要求參加。

 

大迦葉為了確定阿難是否修證,便說:「阿難,你如果真證得果位,那麼你就自己由門縫進來吧!」而當時已證羅漢的阿難就現了神通,從縫裡進去,並向大眾頂禮,要求參加結集。

 

大迦葉請阿難尊者高升法座,當阿難尊者昇座,準備宣讀佛陀教法時,大迦葉還特別叮嚀阿難尊者應一言一句都要謹慎小心,千萬不能有所缺漏。阿難升座的時候,彷彿蒙佛加被,頃刻之間,頓現與佛一般莊嚴相好,與會大眾甚為驚嘆,甚至懷疑「難道是釋迦牟尼佛復活了嗎?難道是他方世界的古佛再來?或者阿難尊者已經成了佛?」(《佛祖統紀》卷4)

 

由於阿難尊者一開口就誦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與多少弟子等等。阿難既已說是他親聞佛說,那麼自然那些懷疑,都不存在。

 

這時大迦葉尊者及眾阿羅漢皆禁不住淚流悲泣,感嘆道:「人生無常,如夢如幻,昨日見佛,今日聽法已是:如是我聞。」而阿難果真是多聞第一,經文如水宣流而下,點滴不漏,絲毫不差,最初的經典,多由阿難陀尊者誦出來的,也順利完成了此次經藏結集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