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7
文化
讀給您聽

《暢遊書法的美學對談》~李蕭錕從千年搨本美學看書法與篆刻創作

12月21日一場暢談中國書法之美的文學對談,在世界宗教博物館展開,主講人李蕭錕老師,身為一位書法家、畫家與色彩學家,也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的專任副教授,偕同張志鴻老師,以輕鬆自在、氣氛緩和愉悅的情境,和大眾分享中國書法美學,現場座無虛席,百餘位大眾在書法魅力的感同身受下,沈浸在氛圍雅緻的文學體驗中。 這場對談,要從2015年兩岸文化的交流說起,當時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陳國寧接觸中國書法家,因著近30年的交情,串起了中國書法文化之美的交流,2年後,陳館長擔任兩岸博物館專業交流委員會主席,有機會得以邀請西安書法會會長陳進貢先生,引薦其他書法家來台參展,直至2018年,才將兩岸參展的書法家名單底定,而後集結兩岸24位書家共119件作品,成功於2019年11月展出「愛與和平~兩岸書法交流展」,也才有了這場「從千年搨本美學,看書法與篆刻創作」的文學對談。

對談中,張志鴻老師以書法藝術形式「碑與帖」,做為開場話題向李蕭錕老師請益,帶領參與者一同探究書法文學的浩瀚歷史與知識。李蕭錕老師解釋:「真跡刻印在石頭,為碑;碑的拓本、毛筆寫後刻成石刻,或刻在木頭,亦或是經墨拓的方法印在紙上則稱之為帖。」此外,李老師也提到關於「四山摩崖」的山東探碑之旅,當時四山當中的小鐵山上刻印的「六龍環繞」4個字,令李老師終身難忘。 「四山摩崖」是記錄中國文學之美的重要歷史,其中包含葛山、嶧山、鐵山、崗山四山所組成的摩崖石刻,這些石刻被學術界稱為「四山摩崖刻經」,不僅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全世界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同時也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具價值的一席之地。

李老師一路從碑與帖的歷史,談到帖文的眾中之眾—《石門十三品》、《石門銘》、《開通褒斜道刻石》,再提及雲麾將軍拓本、木刻與石刻差異、各朝代的拓本區別、中國書法史的分派,乃至碑學理論的提倡者與歷史等,以及突破傳統書法藩籬與框架,使書法之美躍上國際舞台的兩大日籍書法家~「手島右卿」與「井上有一」,並在過程穿插了當年考取研究所的有趣經歷,豐富不失趣味的對談,讓與會觀眾聽得癡迷且獲益良多。 在介紹日籍書法家「手島右卿」與「井上有一」的作品時,李老師不禁感嘆:「書法文學源自於中國,發揚光大的卻是日本人。目前中國與日本皆有立法將書法文化的學習延續,漢字是我們文化的核心,尤其我們還是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怎麼就把書法給荒廢了呢?」從言語之中,不難感受到李老師憂心書法文化的傳承與維護,他愛護書法的心,如同熱愛家園的心一般,是那樣的熾熱且真誠。

李老師也提到:「中國的書法,不是單純的書寫,囊括了思想上的內涵。」就如同《易經》中「一陰一陽,方能成道。」的道理,倘若書法少了思想上的涵養,僅只是書寫,無法構成書法的文學之美。 李老師也提及:「自己的孩子不學書法和水墨,或許將來只能任憑兒女將自己的作品,當作廢紙賣掉了。」雖是頗具幽默的調侃與自嘲,但也從中透露中國文學的傳承問題,以及對於文化沒落的擔憂與哀愁。

書法的文學氣息以及如同藝術一般的文化之美,透過這場「非演講」的交流,讓參與大眾與書法拉近了一些距離。書法文學具有極深的文化意涵與美學,如此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卻遭逢傳承的問題,李老師說:「書法在當代不受重視,但卻離不開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周遭環境無一不是文字,而文字的演變與發展,和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因此追本溯源,漢字與書法具有無法分離的緊密關聯,倘若我們不重視書法,等同忽略生活當中的文學,不僅可惜,也缺失對於文化飲水思源的探究與尊敬。 對談的最後,宗博館陳館長上台表示,兩岸的文化交流是很珍貴的,宗博館所舉辦的兩岸書法展,希望大家多把握機會,來此體會中國文學的動人之處,一窺書法的奧秘。

想要一窺中國文學之美,或是感受書法與漢字所帶來的文化底蘊與美感,不妨造訪一趟世界宗教博物館,這場「兩岸書法交流展」同步推出3檔特展—「愛與和平兩岸書法交流」、「千年摩崖.刻經碑拓」,以及「漢字記憶空間」,展期至2020年4月12日,不僅可在此感受文字當中的線條與力道,更可在各項文物中體會傳統文化的深廣奧妙,對於自身文化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特展官網: http://www.mwr.org.tw/2019love 活動網址: https://is.gd/XTwMq7 文/傅冠婷 圖/世界宗教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