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
交流
讀給您聽

阿里山僧眾之旅 登頂沿途體驗靈性生態

「靈性生態」不只是一個理念、一句口號,更是身體力行、生活體驗。由長期研究台灣自然環境與保育的陳玉峯教授帶隊,靈鷲山佛教教團常住法師們前往阿里山體驗「生態之旅」,透過專業學者的講解引領、實際的五感領會,與大自然連結,將開山住持心道法師的「靈性生態」理念深銘於心。

5月13日下午抵達阿里山沼平車站附近,法師們歡喜與陳教授會合,妙語如珠的他先敘述台灣及阿里山的地理自然環境概況,隨後,口說耳聞不如親身體驗,跟隨陳教授的腳步,走入山林。

提到同為扁柏屬、在台灣中高海拔處形成混交林的紅檜與台灣扁柏,陳教授教大家如何分辨這兩種同一家族的樹種,以路邊的紅檜為具體教材,從樹幹、樹皮到樹葉的外觀,從實際的觸感與嗅聞氣味,在心中種下一棵樹。

沿著鐵軌漫步而行,滿途綠意,迎風搖曳的毛地黃、鐵軌旁挺立的車前草、葉片奇特的戟葉蓼,法師們帶著新鮮與好奇,拍照之餘也踴躍發問,陳教授也從植物的學術面到生活面,徹底解惑,卻也提醒眾人:「萬象要靠自己去觀察,他人的敘述是死掉的糟粕。」

在晚間的課程中,陳教授更深入地講解阿里山的歷史與台灣禪的流變,也介紹次日即將攀登的大塔山與所屬的塔山山系。從他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得知過去台灣的平地也曾落雪覆野,植物為了適應變遷的氣候逐漸移動生長地區,彷彿一場氣候變化與植物擇地而生的競賽;在課程中,陳教授也分享許多台灣的自然美景,從天象到地質,讓大自然用圖像說話,讓法師們深感奧妙、驚歎不已。

對「同體共構」的大自然,「人文」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如何以靈性來認識理解生態、在感受體會尊重珍惜生態,也是這趟生態之旅的期許。陳教授說到,自己從事生態研究,也效法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觀」中的「理入」與「行入」。「理入」是以頭腦邏輯思考,「行入」則是實踐,兩者皆備,更要如頭陀下苦功。

隔日清晨,迎著略帶寒意的山嵐,法師們隨陳教授走上塔山步道,往大塔山前進。阿里山處處盡是參天大樹,在陳教授精闢解說下,才能分辨樹齡。熟悉心道法師「靈性生態」理念的法師們,或而擁抱大樹、或而輕觸樹身;人與萬物共生共存於這片天地,擁有相同的靈性,帶著尊重與疼惜的心情,與樹木們交流,身心靈也因此充滿能量。

讓大眾驚豔的毛地黃,在這片山林中更是錯落怒放,陳教授趁此介紹,因毛地黃所含物質配醣體具有毒素,適量使用可作為強心劑、若過量則能致命。世間諸多事物不也如此,過猶不及,唯有中庸之道才能長久。

從入山口起,高低不一的階梯通往大塔山頂,拾級而上,沿途風景變幻無常:有時如處幽暗密林,風穿樹隙,寒露滿身;有時綠林乍開,陽光輕灑,溫熱如蒸,法師們一一感受體會植被與天候變化間隨意組合成的風景,驚歎二代木的形成、苔蕨與樹木共生,林間時有鳴禽啁啾,旋律如歌,五感與心靈在森林中得到洗滌,拋卻塵擾,有如回家般親切自在。

登上大塔山頂,由於天氣因素,白茫茫的雲海籠罩著視野,不見玉山群峰,然而不見並非不在,如同諸佛菩薩、如同我們的靈性,一直都在。陳教授登山前提到山林規劃時說:「規劃不是伸張人的意志,而是照顧眾生的善。」回想這條登頂之路,大家被山林、雲霧、陽光、鳥鳴善意地包容、照顧著,也當相對回應之。如同心道法師提到「尊重萬物存在的價值,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共同成就分享的世界。」從這片山林中實際體會上師的智慧法語,也把這片山林收入心中,時刻讓自己保持靈性覺知,尊重眾生的存在價值、和平包容共處,才能讓生態真正和諧永續。

文/黃丞萱
圖/新媒體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