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到永續 靈鷲山援緬見證生態重建
緬甸328強震重創多地,無數家庭頓失依靠。歷經半年多努力,目前已有多座寺院與居民組合屋完工啟用,展現跨國重建的具體成果。寺院新建物拔地而起,居民重獲安居,信仰之光重新點燃。這一切的起點,來自靈鷲山開山住持、出生於緬甸的心道法師一句慈示:「哪裡有苦難,就往哪裡去。」成為靈鷲山跨國慈悲行動的原動力,也開啟從「悲心」與「智慧」出發的靈性重建之路。
悲心與智慧:從理念到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
心道法師秉持觀音菩薩的悲心,長年倡導「靈性生態」理念。此次賑災與重建,靈鷲山動員信眾與國際資源,更以佛法智慧觀照當地人們的苦難與希望,從緊急救難、醫療義診、生活補助,到房屋與寺院的重建,正是慈悲與智慧並行的精神。
災後第一時間,靈鷲山在災區搭棚施粥,並從台灣與泰國緊急運送乾糧、藥品與屍袋等物資。接著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社區夥伴」(Community Partners International,CPI)合作,深入重災區啟動醫療義診,並對數百戶失業災民提供生活補助。
隨後攜手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共同勘災、發放白米與援助金,幫助12間寺院與229戶災民恢復生活基礎。此舉除了「給予」,更讓援助成為眾生覺醒的契機。
從慈善到心靈韌性:見證重建的深層力量
進入「房屋重建計畫」階段,靈鷲山分批在曼德勒、實皆、內比都等地協助,每間寺院捐款1億緬幣興建鋼筋水泥建築,5座寺院的新建物預計於明年雨季前完工。另為實皆地區的戒女蓋了43間組合屋,在實皆偏遠的敏貢區寺院完成2 間草棚屋子,供逃往寺院的災民住宿。
此外,靈鷲山與佛光山合作,協助寺院及居民蓋了107間多功能性或符合出家人需求的組合屋,可供禮佛、讀書、住宿、用餐等,預計11月中旬先完成其中的50間。
靈鷲山的這次援助是慈善,也是靈性教育。緬甸大善園寺沙彌孤兒學院副院長恒明法師提到,曼德勒部分戒女寺收養無家可歸的小女孩,地震後在帳篷中艱難生活,直到組合屋完成才有安身立命的住所,戒女們頻頻合掌感恩。透過重建,當地僧眾與居民見證了信仰與行動如何交織成堅韌的力量,讓災難轉化為心靈成長的契機。
超越物資的深度關懷:從「安居」到「安住」
靈鷲山緬甸國際禪修中心監院淨念法師表示,克服土地取得的重重困難,搭建逾百間組合屋供居民使用,以鋼構、三夾板與鋁格建材為主,通風良好並結合太陽能、水電設施與公共廚衛空間,展現生態永續與人性關懷的整合精神。這些「會呼吸的組合屋」,不僅是避風避雨的庇護所,更是讓生命重新呼吸的空間,體現靈鷲山「靈性生態」的先驅理念。未來還計畫到東枝等地,持續幫忙重建。
淨念法師說,當地居民信仰堅定、互助友愛,災後主動清理寺院、重整磚瓦,「信仰的力量讓他們在瓦礫中重新站起來」,令人動容。靈鷲山團隊在重建的同時,也為居民展開心靈關懷,協助他們從「有家可住」轉向「心有所安」。這樣的「安住」不只在建築結構上,還在心靈層面找到依歸,讓信仰成為支撐生活的力量。
靈性生態的國際實踐:永續重建的典範
靈鷲山另捐助善款援助在內比都倒塌的宗教部大樓重建,也為勃固省受損佛塔提供修復資金。這象徵著靈鷲山將「靈性生態」理念轉化為具體國際救援的實證。
當瓦礫化為家園,苦難化為願力,靈鷲山以悲心為舟、智慧為舵,航行在跨宗教、跨國界的慈悲行動中。從災後的第一口熱食,到未來的每一處安住空間,協助緬甸走出災難,帶來重生的希望,也為世界樹立了靈性生態的實踐典範,更以佛法精神引領世界看見「真正的永續,不在建築之上,而在覺醒之心。」
文/王蘭英
圖/緬甸大善園寺沙彌孤兒學院、緬甸國際禪修中心
悲心與智慧:從理念到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
心道法師秉持觀音菩薩的悲心,長年倡導「靈性生態」理念。此次賑災與重建,靈鷲山動員信眾與國際資源,更以佛法智慧觀照當地人們的苦難與希望,從緊急救難、醫療義診、生活補助,到房屋與寺院的重建,正是慈悲與智慧並行的精神。
災後第一時間,靈鷲山在災區搭棚施粥,並從台灣與泰國緊急運送乾糧、藥品與屍袋等物資。接著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社區夥伴」(Community Partners International,CPI)合作,深入重災區啟動醫療義診,並對數百戶失業災民提供生活補助。
隨後攜手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共同勘災、發放白米與援助金,幫助12間寺院與229戶災民恢復生活基礎。此舉除了「給予」,更讓援助成為眾生覺醒的契機。
從慈善到心靈韌性:見證重建的深層力量
進入「房屋重建計畫」階段,靈鷲山分批在曼德勒、實皆、內比都等地協助,每間寺院捐款1億緬幣興建鋼筋水泥建築,5座寺院的新建物預計於明年雨季前完工。另為實皆地區的戒女蓋了43間組合屋,在實皆偏遠的敏貢區寺院完成2 間草棚屋子,供逃往寺院的災民住宿。
此外,靈鷲山與佛光山合作,協助寺院及居民蓋了107間多功能性或符合出家人需求的組合屋,可供禮佛、讀書、住宿、用餐等,預計11月中旬先完成其中的50間。
靈鷲山的這次援助是慈善,也是靈性教育。緬甸大善園寺沙彌孤兒學院副院長恒明法師提到,曼德勒部分戒女寺收養無家可歸的小女孩,地震後在帳篷中艱難生活,直到組合屋完成才有安身立命的住所,戒女們頻頻合掌感恩。透過重建,當地僧眾與居民見證了信仰與行動如何交織成堅韌的力量,讓災難轉化為心靈成長的契機。
超越物資的深度關懷:從「安居」到「安住」
靈鷲山緬甸國際禪修中心監院淨念法師表示,克服土地取得的重重困難,搭建逾百間組合屋供居民使用,以鋼構、三夾板與鋁格建材為主,通風良好並結合太陽能、水電設施與公共廚衛空間,展現生態永續與人性關懷的整合精神。這些「會呼吸的組合屋」,不僅是避風避雨的庇護所,更是讓生命重新呼吸的空間,體現靈鷲山「靈性生態」的先驅理念。未來還計畫到東枝等地,持續幫忙重建。
淨念法師說,當地居民信仰堅定、互助友愛,災後主動清理寺院、重整磚瓦,「信仰的力量讓他們在瓦礫中重新站起來」,令人動容。靈鷲山團隊在重建的同時,也為居民展開心靈關懷,協助他們從「有家可住」轉向「心有所安」。這樣的「安住」不只在建築結構上,還在心靈層面找到依歸,讓信仰成為支撐生活的力量。
靈性生態的國際實踐:永續重建的典範
靈鷲山另捐助善款援助在內比都倒塌的宗教部大樓重建,也為勃固省受損佛塔提供修復資金。這象徵著靈鷲山將「靈性生態」理念轉化為具體國際救援的實證。
當瓦礫化為家園,苦難化為願力,靈鷲山以悲心為舟、智慧為舵,航行在跨宗教、跨國界的慈悲行動中。從災後的第一口熱食,到未來的每一處安住空間,協助緬甸走出災難,帶來重生的希望,也為世界樹立了靈性生態的實踐典範,更以佛法精神引領世界看見「真正的永續,不在建築之上,而在覺醒之心。」
文/王蘭英
圖/緬甸大善園寺沙彌孤兒學院、緬甸國際禪修中心